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既有新特征,也有新的发展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的一年刚刚开始之际,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在新阶段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就新阶段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机遇、热潮、困惑、期待。
机遇
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为住宅产业化突破发展提供了契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工业化迈进的攻坚时期。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此大背景下,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事关大局、恰逢其时、大有作为。
二是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保障性住房主要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具有套型面积小、建筑设计相对简单等特点,非常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2011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建设总量将达3600万套,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无疑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是人口红利的淡出为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提供了内驱动力。一直以来,以农民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的低人工成本、粗放型的住宅建造方式制约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然而,近期以来,建筑业开始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与技工严重短缺的现实,无限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变成了有限的劳动力市场,原来依靠农民工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升级。由此,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已成为大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总之,无论是宏观的政策环境、市场条件还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均已构成了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可谓千载难逢。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大发展,是全体住宅产业化践行者的共同责任。
热潮
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期,通过有关各方的积极努力和持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新热潮。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北京、上海、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沈阳等省市都纷纷出台了促进住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北京出台的《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对实施住宅产业化的项目予以面积奖励,并明确提出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设;上海市联合5个委局印发了《关于本市鼓励装配整体式住宅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大力推行住宅建筑工业化;沈阳市在去年年初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的基础上,把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作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江苏省强力推进住宅全装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成品住房开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城区新建住房中成品住房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从单项技术应用向综合技术集成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升级。
二是各类企业纷纷响应。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开发企业、部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构件厂等,已充分认识到发展住宅产业化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并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